5、《论语》十二章

选自《论语译注》(中华书局2006 年版)杨伯峻《论语译注》各版本购买

功利境:论语之高考

2023

(二)根据要求,完成第11题。(共10分)

11.阅读下面四则材料,按要求回答问题。

①子曰:“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。”(《论语·卫灵公》)

②子曰:“君子病无能焉,不病人之不已知也。”(《论语·卫灵公》)

③子曰:“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。吾道不行矣,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?”(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)

④先生(王阳明)曰:“为学大病在好名。……'疾没世而名不称’,'称’字去声①读,亦‘声闻过情,君子耻之’②之意。”(《传习录》)

【注】①去声:第四声。②声闻过情,君子耻之:语出《孟子》。情,实情。

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,今人杨伯峻的解读是“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,君子引以为恨”。④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解读,与杨伯峻有所不同。

(1)说明杨、王两种解读对“称”的读音和词义的理解有何不同。(2分)

(2)用自己的话写出王阳明对①“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”解读的大意。(2分)

(3)在杨、王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,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,简要解释其合理性。(6分)

2022

(3)近代以来,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,因此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的苦难强加给其他国家与民族,正如《论语》所谓:“_______,_______。

22.作文(50分)

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,按要求作答。不少于700字。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。

(1)古人说,“学不可以已”,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。在当代中国,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,也有不一样的地方。

请以“学习今说”为题目,写一篇议论文。可以从学习的目的、价值、内容、方法、途径、评价标准等方面,任选角度谈你的思考。

要求:论点明确,论据充实,论证合理;语言流畅,书写清晰。

2021

11. 阅读下面《论语》中的文字,回答问题。

子曰:“由也!女闻六言【注】六蔽矣乎?”对曰:“未也。”

“居!吾语女。好仁不好学,其蔽也愚;好知不好学,其蔽也荡;好信不好学,其蔽也贼;好直不好学,其蔽也绞;好勇不好学,其蔽也乱;好刚不好学,其蔽也狂。”

(《阳货》)

【注】言:德。

孔子为什么把学习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?请从“六言六蔽”中任选两个,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。

2020

12.阅读下面《论语》中的文字,回答问题。

子曰:“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。”(《述而》)

子曰:“盖有不知而作之者,我无是也。多闻,择其善者而从之,多见而识之,知之次也。”(《述而》)

太宰问于子贡曰:“夫子圣者与?何其多能也?”子贡曰:“固天纵之将圣,又多能也。”子闻之,曰:“太宰知我乎!吾少也贱,故多能鄙事。君子多乎哉?不多也。”(《子罕》)

(1)请解释“生而知之者”与“不知而作之者”。(2分)

(2)综合以上材料,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,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。(4分)

2019

12.阅读下面《论语》的文字,回答问题。

子曰:“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【1】也。贫与贱,是人之所恶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君子去仁,恶乎成名?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,造次【2】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。”

(《论语・里仁》)

注释:【1】处:处在、居处。【2】造次:仓促之间。

①“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。”本句中的“其道”指什么?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?

②“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”杨伯峻《论语译注》认为,“得之”应改为“去之”;也有学者认为,“不以其道得之”的“不”字应删去。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,分别解释句意。

2018

13.《论语》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,如《先进》篇:

子路问:“闻斯【1】行诸?”子曰:“有父兄在,如之何其闻斯行之?”

冉有问:“闻斯行诸?”子曰:“闻斯行之。”

公西华曰:“由也问闻斯行诸,子曰,‘有父兄在’;求也问闻斯行诸,子曰,‘闻斯行之’。赤也惑,敢问。”子曰:“求也退,故进之;由也兼人【2】,故退之。”

注释:【1】斯:就。【2】兼人:勇于作为。

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,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。

23.微写作(10分)

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,按要求作答。

③读了《论语》,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,你喜欢颜回,还是曾参,或者其他哪位?请选择一位,为他写一段评语。要求:符合人物特征。150—200字。

2015

(二)根据要求,完成第15题。(共6分)

15.《论语?侍坐》篇,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,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。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,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,其中一种标点如下。

曰:“夫子何哂由也?”

曰:“为国以礼,其言不让,是故哂之。唯求则非邦也与?安见方六七十,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?唯赤则非邦也与?宗庙会同,非诸侯而何?赤也为之小,孰能为之大?”

另一种标点如下。

曰:“夫子何哂由也?”

曰:“为国以礼,其言不让,是故哂之。”

( )“唯求则非邦也与?”

( )“安见方六七十,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?”

( )“唯赤则非邦也与?”

( )“宗庙会同,非诸侯而何?赤也为之小,孰能为之大?”

① 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。(1分)

② 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的不同解读,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。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,你赞成哪一种?请说明理由。(5分)


子曰:“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勤勉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,可谓好学也已。”(《学而》)

敏,是做事求快,抑或,求多做事?

子曰:“人而如果不仁,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?人而如果不仁,如乐yue何?”(《八佾 》)


子曰:“朝太阳升起时知道道,夕日落时分死可可以矣。”(《里仁》)


子曰:“君子喻知晓,明白引出“喻”对象义,小人喻于利。”(《里仁》)不可理喻, 不可言喻, 不言而喻“正其谊不谋其利, 明其道不计其功。”———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


子曰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(《里仁》)


子曰:“质质朴、朴实胜文华美、文采则野粗野、鄙俗,文胜质则史虚饰,浮夸。文质彬彬文质兼备、配合适当的样子,然后君子。”(《雍也》)

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广、大,这里指志向远大意志坚强,任责任重而表并列道远。仁以为把...作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表顺承后已停止,不亦远乎?”(《泰伯》)

子曰:“譬如为山,未成一篑kuì盛土的竹筐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。停下来,吾止也是我自己停下来的。譬如平地填平洼地,虽覆一篑,进,吾往也。”(《子罕》)别小瞧了这筐土,进止观。

子曰:“知同“智”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。”(《子罕》)


颜渊问仁。

子曰:“克己复礼约束自我,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为仁。一日一旦克己复礼,天下归称赞,称许仁焉。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

”颜渊曰:“请问其目条目,细则。”

子曰:“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”

颜渊曰:“回虽不敏,请事实践,从事斯语矣。”(《颜渊》)

子贡问曰:“有一言一个字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”子曰:“其‘恕’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(《卫灵公》)

子曰:“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何莫学夫《 诗》?《诗》可以兴xìng指激发人的感情,可以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、风俗的盛衰,可以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,可以怨指讽刺时政。迩ěr之事父,远之事君。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。”(《阳货》)


左传266次引诗,断章取义多

晉侯言衛侯之罪,使叔向告二君,國子賦《轡之柔矣》,子展賦《將仲子兮》,晉侯乃許歸衛侯。”

“赋诗明志,不自陈说,但取讽谕,此为春秋最文明之事 ” —— 皮锡瑞《经学通论》

先秦儒家所讲的大都是人生的基本道理,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。

本课所选《论语》十二章,焦点在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,深入浅出,要言不烦,精辟隽juàn永。学习时要在理解仁、义、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,重点分析孔子关于“君子”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。

参考书目

孔子vs苏格拉底

为什么可以抡……坏消息是,缺失语境;好消息是,缺失语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