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淀20220101

 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参考样题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2022.01

学校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姓名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准考证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1.本参考样题共10页,共五大题,15小题,满分100分。考试时间120分钟。

2.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、姓名和准考证号。

3.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,在试卷上作答无效。

4.在答题卡上,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,其余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。

一、本大题共4小题,共14分。

阅读下面的材料,完成1-4题。

材料一

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。中国先秦名辩学、古印度因明学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并称世界逻辑三大源头。一般来说,被尊为逻辑之父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,他制定了包括三段论逻辑在内的分析和评价论证的系统准则,19世纪以前,在逻辑学的研究特别是教学中,一直延续着这种“大逻辑”传统。近代德国哲学家提出将数学方法融入逻辑学,英国数学家将传统形式逻辑学符号化、数学化,后来经过多位数学家的发展和完善,建立起现代数理逻辑学体系。

现代逻辑在取得辉煌成果的同时,却几乎丧失了逻辑最初的教导作用,即通过学习逻辑使人逻辑性增强、思维能力提高,表现在头脑清楚、说话有条理、能言善辩等方面,而这恰是逻辑学产生的初衷之一。因此,20世纪70年代开始,一些逻辑学家提出要通过教育培养现代公民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。一方面,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多、更新;另一方面,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有弱化的趋势。教学生思考什么,是传授知识;教学生如何思考,则是培养思维能力,即能有效地理解、评价和运用知识的能力。这种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。

学习逻辑,首先要从概念出发。概念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,是构成命题和推理的要素。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。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思维对象的特性或本质,外延是指具有概念的内涵所反映的那些特性或本质的具体思维对象。就外延的含义来说,它是本质属性的对象,是概念的量的方面,说明概念反映了哪些事物,其范围程度及其所能达到的极限。一个思维对象只有具备内涵所反映的全部特性或本质属性的时候,才属于该概念的外延。例如,“商品”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;外延是指古今中外的、各种性质的、各种用途的、在人们之间进行交换的产品。

(取材于周建武的《逻辑学导论》)

材料二

中国诗词中,有许多作品巧妙运用谐音双关丰富了诗句内涵,而使诗词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,在这妙用中也有逻辑的身影。

刘禹锡《竹枝词二首》,其一为:

杨柳青青江水平,

闻郎江上唱歌声。

东边日出西边雨,

道是无晴却有晴。

本诗描写了一位沉浸在爱情中的少女,置身于杨柳青青,江水平如镜面的岸边,忽然听到心上人的歌声,但不知心上人对自己有意与否?就好像东边日出、西边下雨的天气那样,让人捉摸不定。于是,描绘天气的“无晴”还是“有晴”也就成了这位初恋少女不知心上人对自己是“无情”还是“有情”的忐忑心情的真实写照了。

显然,本诗运用了谐音双关语的艺术表现方式,类似的运用,在苏轼的《李思训画<长江绝岛图>》一诗中也可见到。该诗云:

山苍苍,水茫茫,大孤小孤江中央。

崖崩路绝猿鸟去,惟有乔木搀天长。

客舟何处来?棹歌中流声抑扬。

沙平风软望不到,孤山久与船低昂。

峨峨两烟鬟,晓镜开新妆。

舟中贾客莫漫狂,小姑前年嫁彭郎。

苏轼知画善画,上面这首诗是他评画、题画的诗作之一。诗中所说居于“江中央”的小孤山,讹音又作小姑山,其状如古时女子发髻。该山所在之处的江岸有澎浪矶,民间又将“澎浪”谐音为“彭郎”,并将其说成是“小姑”的夫婿。

从逻辑上说,这种谐音双关是一种“音”的巧用,以语词“音”的相谐,而使语词的内涵、外延发生向谐音语词的内涵、外延的转化。如果领略和意识不到这个转化,仅从字面上去理解,那是无法体会到这一诗句的丰富内涵和艺术美的。同样的方法,在“小姑前年嫁彭郎”中,更是收到了“无理而妙”的艺术效果。

(取材于彭漪涟的《古诗词中的逻辑》)

材料三

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,语言运用的艺术,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。但是,我们也应该看到,语言运用的艺术,在某些情况下,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,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,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,这就是“无理而妙”了。

早在梁朝,刘勰在谈到“夸张”的时候,就明确指出其“无理而妙”的效果:“辞虽已甚,其义无害”。宋人严羽云“诗有别趣,非关理也”。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,“不合逻辑”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,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,不能用常理来衡量。鲁迅说,“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,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,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”。

值得注意的是,“无理而妙”的艺术效果,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。“无理而妙”是反逻辑的,而创造、赏析它,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。《西厢记》中《长亭送别》一折写道:

碧云天,黄花地,西风紧。北雁南飞。晓来谁染霜林醉?总是离人泪。

从事理上说,“晓来谁染霜林醉”问得稀奇,“总是离人泪”答得更是不近情理。然而,从艺术上说,这一问一答,是最近乎情,是最合乎理的。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,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。这段文字,堪称“无理而妙”的上品。不过,我们细想一下,这“无理”之中,也仍然有“有理”之处。“眼泪”是液体,故可用之“染”物;“霜林”是“红”的,故是被“染”的。假如无此二者,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,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,或者竟一变而为“无理而不妙”了。可见“无理而妙”的艺术效果,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,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、想象的因素,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,人们创造、赏识“无理而妙”的智慧和能力,也就无从发挥了。

(取材于张炼强的《修辞艺术探新》)

1.根据材料一,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(2分)

A.亚里士多德等人制定了三段论逻辑系统准则。

B.增强逻辑性、提高思维力是逻辑学习的前提。

C.培养批判性思维可提升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D.概念的内涵是指思维对象具有的特性和本质。

2.根据材料三,下列理解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(3分)

A.语言运用的艺术既受到逻辑的制约,又能够突破逻辑的束缚,具有一定的灵活性。

B.“辞虽已甚,其义无害”表明了使用夸张手法更容易达到“无理而妙”的艺术效果。 

C.有时“无理”虽违反生活逻辑,但符合审美情感,过于理性,反而不利于鉴赏文学作品。

D.无论是创造“无理而妙”的作品,还是欣赏其艺术效果,都离不开深邃的逻辑基础。

3.根据以上三则材料,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
A.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,“产品”和“商品”相比,“产品”内涵更丰富,“商品”外延更大。

B.“道是无晴却有晴”中“晴”谐音“情”,谐音使“晴”的内涵、外延均向“情”转化,诗句意蕴更丰富。

C.“晓来谁染霜林醉?总是离人泪”一句中,“离人泪”的特性因作者的想象而发生了改变,于是能染红霜林。 

D.《红楼梦》中林黛玉《咏白海棠》诗“娇羞默默同谁诉,倦倚西风夜已昏”一句,将人的娇羞移情于白海棠。

4.根据以上三则材料,请从“无理而妙”的角度,对苏轼《李思训画<长江绝岛图>》一诗后四句“峨峨两烟鬟,晓镜开新妆。舟中贾客莫漫狂,小姑前年嫁彭郎”加以赏析。(6分)

二、本大题共4小题,共17分。

阅读下面的文言文,完成5-8题。

(一)

屈原至于江滨,被发行吟泽畔,颜色憔悴,形容枯槁。渔父见而问之曰:“子非三闾大夫欤?何故而至此?”屈原曰:“举世混浊而我独清,众人皆醉而我独醒,是以见放。”渔父曰:“夫圣人者,不凝滞于物,而能与世推移。举世混浊,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?众人皆醉,何不饣甫           其糟而啜其醨?何故怀瑾握瑜,而自令见放为?”屈原曰:“吾闻之,新沐者必弹冠,新浴者必振衣。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?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,又安能以皓皓之白,而蒙世俗之温蠖乎?”乃作《怀沙》之赋。……于是怀石,遂自投汨罗以死。

(取材于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)

(二)

武益愈,单于使使晓武,会论虞常,欲因此时降武。剑斩虞常已,律曰:“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,当死。单于募降者赦罪。”举剑欲击之,胜请降。律谓武曰:“副有罪,当相坐。”武曰:“本无谋,又非亲属,何谓相坐?”复举剑拟之,武不动。律曰:“苏君,律前负汉归匈奴,幸蒙大恩,赐号称王。拥众数万,马畜弥山,富贵如此!苏君今日降,明日复然。空以身膏草野,谁复知之!”武不应。律曰:“君因我降,与君为兄弟;今不听吾计,后虽欲复见我,尚可得乎?”武骂律曰:“汝为人臣子,不顾恩义,畔主背亲,为降虏于蛮夷,何以汝为见?且单于信汝,使决人死生,不平心持正,反欲斗两主,观祸败。若知我不降明,欲令两国相攻,匈奴之祸,从我始矣。”

律知武终不可胁,白单于。单于愈益欲降之。乃幽武置大窖中,绝不饮食。天雨雪,武卧啮雪,与旃毛并咽之,数日不死。匈奴以为神,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,使牧羝,羝乳乃得归。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。武既至海上,廪食不至,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。杖汉节牧羊,卧起操持,节旄尽落。

(取材于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》)

5.根据下面的材料,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内容。(5分)

“汉语单音词的词义,可以从记录它的汉字形体中来探求。”“词义的引申,是指词义从一点出发,沿着一定的方向,向相关的方面延伸而产生一系列新的意义的过程。”(王宁《古代汉语》)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,可以依据以上规律探求词义。

    (1)“沐”,甲骨文字形为       本义为洗头发,如“新沐者必弹冠”之“沐”;后引申为______之义,如“沐恩”之“沐”。“浴”,甲骨文字形为      表示一个人在洗身,如“新浴者必振衣”之“浴”。

   (2)“益”,甲骨文字形是    从中可看出器皿内有多个代表着水滴的小点,表示水满欲溢之势,后引申为______之义,如“益寿延年”的“益”;又引申为______,“武益愈”中的“益”即为此义。

  (3)“膏”,甲骨文字形是      字中的“   ”即“月”,由此推断字义应与______有关。“膏”指油脂,引申为“肥沃”;作动词时,解释为______,“空以身膏草野”中的“膏”即为此义。

6.下列各组语句中,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(3分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

 

7.下列对文意的理解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
A.选文(一)中的“圣人”和韩愈《师说》中“古之圣人,其出人也远矣”的“圣人”,都具有兼济天下的美德。

B.“怀瑾握瑜”中的“瑾”和“瑜”本义指美玉,象征着高洁的品质,这一成语常用来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。

C.卫律在威逼苏武失败后改为利诱,称他为“苏君”,以示亲近,而苏武却直呼卫律为“汝”,表达对其叛主背亲的蔑视。

D.选文(一)中屈原殉国明志,选文(二)中苏武忍辱牧羊,他们选择不同,但忠贞报国、矢志不渝的精神却是一致的。

8.顾炎武在《日知录》中说,“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(叙)事之中即见其指(旨)者”。

请结合选文(一)或选文(二)的具体内容,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。(6分)

三、本大题共1小题,共6分。

9.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。(6分)

(1)某师范大学的校训是“敦品励学,弘毅致远”,该校训中“弘毅”出自《论语》中“_____________,_____________”,“致远”出自汉人所书《文子·上仁》中“非淡漠无以明德,非宁静无以致远”。

(2)自信是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对特定情境能力的评估。李白的自信是源于血液和骨髓里的,他从小立志“申管、晏之谈,谋帝王之术,奋其智能,愿为辅弼,使寰区大定,海县清一”,《将进酒》中“_____________,_____________”两句,最能显示其超拔绝伦的自信。

(3)品味古诗词中数词的运用,既可领略古人遣词造句之匠心,又能从新的视角获取审美感受。苏轼《江城子·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》一词中,“_____________”“千里孤坟”

“_____________”等诗句中的数词都值得揣摩深味。

四、本大题共4小题,共15分。

阅读下面的作品,完成10-13题。

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

梁衡

①中国共产党现在是一个拥有六千四百五十万党员的大党,是一个掌管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国土、十二亿多人口国度的执政党。可是谁能想到,当初她却是诞生在一只小船上。在建党八十周年之际,我特地赶到嘉兴南湖  甲 (瞻仰/参观)这只小船。这是一只多么小的船啊,要低头弯腰才能进入舱内,刚能容下十几个人促膝侧坐。它被一条细绳系在湖边,随着轻风细浪,慢慢地摇荡。我真不敢想,我们轰轰烈烈、排山倒海的八十年就是从这船舱里倾泻出来的吗?

②因为她是党史的起点,这条船现在被称为红船。1921年7月23日,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栋房子里召开,但很快就被巡捕监视上了。不得已,立即休会转移。代表之一的李达,他的夫人王会悟是南湖人,是她提议到这里来开会。8月1日,王会悟、李达、毛泽东先从上海来到嘉兴,租好了旅馆,就出来选“会场”。他们登上南湖湖心岛上的烟雨楼,见四周烟雨茫茫,水面上冷冷清清地漂着几只游船,不觉灵机一动,就租它一只船来当“会场”。当时还计划好游船停泊的位置,在楼的东北方向,既不靠岸,也不傍岛,就在水中来回漂荡。第二天,其余代表分散行动,从上海来到南湖,来到这只小船上。下午,通过了最后两个文件,中国共产党就这样诞生了。

③今天,我重登烟雨楼,抚栏回望,真不敢想象我们这样一个大党,当初是那样的艰难。那时百姓穷无立锥之地,要想建一个代表百姓利益的党,当然也就没有可落脚之处。列宁说:群众分为阶级,阶级有党,党有领袖。当时这十二个领袖是何等的窘迫,举目神州,无我寸土。

④我眼看手摸着这只小船,这些小桌小凳,这竹棚木舷。我算了一下,就是把舱里全摆满,顶多只能挤下十四个小凳,这就是现在有六千四百五十万党员的中共的一大会场吗?但这个会场仍不安全,王会悟同志是专管在船头放哨的。下午,忽有一汽艇从湖面驶过,她疑有警情,忙发暗号,船内就立即响起一片麻将声。他们是一伙租了游船来玩的青年文人啊!汽艇一过,麻将撤去,再低声讨论文件,同时也没有忘记放开留声机作掩护。但不管怎样,中国共产党在这条小船的襁褓里诞生了。距南湖不远是以大潮闻名的钱塘江,当年孙中山过此,观潮而叹曰:“世界潮流浩浩荡荡,顺之则昌,逆之则亡。”共产党在此顺潮流而生。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,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。

⑤宋人潘阆有一首写弄潮儿的词,其中几句为:“来疑沧海尽成空,万面鼓声中。弄潮儿向涛头立,手把红旗旗不湿。”共产党就是敢立于涛头的弄潮儿。

⑥一大之后,毛泽东一出南湖便买船西行到湖南组织农民运动。大革命失败,他振臂一呼,发动秋收起义,上了井冈山。这时全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,许多人不知革命希望在何方。他挺立井冈之巅大声说道:革命高潮“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”。这时,周恩来也领导了南昌起义,兵败后南下广州,只靠一只小木船,深夜里偷渡香港,又转道上海,再埋火种。谁曾想到,惊涛骇浪中,这只小木船上坐着的就是未来共和国的总理。

⑦蒋介石曾希望借中国大地上的江河之阻剿灭革命,但革命队伍却一次次地利用木船突围。天险大渡河曾毁灭了石达开的十万大军,但是当蒋介石尾追红军于此,只见到几只远去的船影和留在岸上的一双草鞋。全面抗战八年,共产党在陕北  乙 (集合/聚积)了力量,然后东渡黄河,问鼎北平。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,船仍然不大,以至于连毛泽东心爱的白马也没能装上。中国革命的整个司令部就这样在一条木船上实现了战略大转移。不久就有百万雄师乘着帆船过大江,解放全中国。中国历史上的秦皇汉武们喜欢说他们是马上得天下。中国共产党真正是船上得天下。是船上生,浪里走而夺得天下的啊!

⑧英雄造时势,时势造英雄。历史长河的巨浪也  丙 (冲击/颠簸)着最早上船的十二名领袖。第一个为革命牺牲的是何叔衡,红军长征后,他在一次突围中,为不连累同志跳崖后而死。以后脱党的有刘仁静,叛党的有陈公博、周佛海、张国焘。毛泽东则成了党最长期的领袖。十二个人中只有董必武再回过故地。毛泽东1958年到杭州时,专列经过南湖,他急令停车,在路边凝望南湖足有四十分钟,想伟人当时胸中涛翻云涌,其思何如。

⑨中国古代有一个最著名的关于船的寓言故事:刻舟求剑。是讲不实事求是,不会发展地、辩证地看问题。我们不讳言曾犯过错误,也曾做过一些刻舟求剑的事。我们曾急切地追求过新的生产关系,追求那些在本本里看到的模式,硬要在我们自己的刻舟之处去找主观上想要的东西。因此也曾有几次尽兴放舟,争渡、争渡,“误入藕花深处”。最危险的一次是“文化大革命”,险些翻船。但是我们也敢于承认错误,改正错误。这时中国共产党早已是一条大船,都说船大难调头,但是邓小平成功地指挥它调了过来。在我们干社会主义数十年后,又敢于重新问一句什么是社会主义,敢于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。这勇气不下于当年在南湖烟雨中问苍茫大地,船向何处。

⑩红船自南湖出发已经航行了八十年。其间有时“春和景明,波澜不惊”;有时“阴风怒号,浊浪排空”。八十年来,党的领袖们时时心忧天下,处处留意行船的规律。历史上第一个以舟水关系而喻治国理政者是荀子,后来魏征又把这个比喻说给唐太宗。他说,水可载舟,亦可覆舟。当我们这只小船航行到第二十四个年头时,时在1945年7月1日,中国共产党刚开过“七大”,胜利在即,将掌天下。民主人士黄炎培赴延安,与毛泽东有一次著名的谈话。黄问:如何能逃出新政权“其兴也勃,其亡也忽”的周期律。毛泽东答:靠民主,靠人民群众监督政府。是的,依靠人民群众,我们打造出一只共和国的大船。后来,红船航行到第七十一个年头,1992年,邓小平南方讲话,再指航向:“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”,“发展才是硬道理”。我们扬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,又一次勇敢地冲上浪尖。浪里飞舟八十年,心忧天下几代人。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,兴旺发达,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伟大的成熟的党。

⑪南湖边上现在还停着这只小小的木船,烟过雨停,山明水静。游人走过,悄悄地向她行着注目礼。这已经是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。六千四百五十万党员的大党就是从这里上岸的啊!从贫无寸土,漂泊水上,到神州万里,万里江山。党在船上,船行水上,不惧风浪,不忘忧患,顺乎潮流,再登彼岸。

(取材于2001年6月21日《人民日报》发表的作者同名文章)

10.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,最恰当的一项是(2分)

A. 参观       聚积       冲击

B. 瞻仰       聚积       颠簸 

C. 参观       集合       颠簸 

D. 瞻仰       集合       冲击 

11.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
A. 第①段最后一句以一种“难以置信”的口吻赞叹了中国共产党发展的伟大奇迹,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。

B. 第⑤段引用潘阆的词句,形象地表现出共产党人在时代潮流中勇敢进取的精神,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。 

C. 第⑪段“烟过雨停,山明水静”与第②段“烟雨茫茫”“冷冷清清”相呼应,隐喻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。

D. 结尾处的一连串短句,使用了比喻、对比、顶真、排比等手法,表达人民群众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。

12.第④段中说“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,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”,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。(6分)

13.好的标题往往独具匠心,本文以“一个大党与一只小船”为题,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匠心?(4分)

五、本大题共2小题,共48分。

14.语文实践应用(8分)

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,按要求作答。150字左右。

    (1)语文课上,学习完《屈原列传》和《苏武传》,老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的两幅插图(见下图)创作对联,要求对联能够概述人物事迹,表现人物精神。有同学拟写了上联:“行吟泽畔,怀石自沉,忠魂传千古。”请你对出下联,并说说创作的理由。要求:下联与上联对仗工整;理由阐述到位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
(2)梁衡在《文章五诀》中指出,“形(景物)、事(事件)、情(情感)、理(道理)、典(典故)”是文章的“五诀”。这五个要素常常要综合使用,虚实相借。请从“形与情”“事与理”“典与情”“情与理”中任选一组关系,结合学过的诗歌或文章,谈谈你的理解。要求:主题明确,有理有据。

15.作文(40分)

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,按要求作答。不少于700字。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。

(1)短视频是指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,适合在移动状态观看,时长较短的视频。今天,短视频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。“强国”短视频振奋人心,公益短视频弘扬正气,学习短视频传播知识……很多自媒体短视频内容丰富、彰显个性,也有部分短视频流量巨大却格调不高……不少人拍短视频,刷短视频,追短视频。有人说,通过短视频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世界,慰藉心灵;也有人对短视频的泛滥表示担忧,呼吁平台在盈利的同时,更应肩负起监管责任……

对于上述现象,你有怎样的看法?请以“小议‘短视频’”为题目,写一篇议论文。

要求:角度自选;观点明确,说理充分,论证合理;语言流畅,书写清晰。

(2)春节,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;过年,是最喜庆的欢聚时刻。2022年春节期间,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翟志刚、王亚平、叶光富将在太空过年;北京承办第二十四届冬奥会,志愿者和运动员将在赛区过年;为了防范和抗击新冠疫情,医务工作者将陪伴病人驻守岗位过年;部分大学生将和老师同学一起留校过年;还有些不能回家的人,或许会借助科技手段在网络上与亲人“团聚”过年……

2022年的春节,你想和谁一起过年?怎样过年?

请将题目“2022,假如我与_________一起过年”补充完整,并以之为题,写一篇记叙文。

要求:想象合理,思想健康;内容充实,有细节描写;语言流畅,书写清晰。 

 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参考样题

语  文

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

2022.01

一、本大题共4小题,共14分。

1.(2分)C

2.(3分)B

3.(3分)A

4.(6分)【评分标准】根据作答情况,关注答案逻辑,分层赋分:

水平一(1-2分):对“无理而妙”理解基本准确,结合诗句内容,分析不够充分。

水平二(3-4分):对“无理而妙”理解准确,结合诗句内容,根据诗人使用的相关手法,对诗句“无理而妙”的艺术特征加以分析,分析比较充分,语言通顺,表达清楚。

水平三(5-6分):对“无理而妙”理解准确、深刻,结合诗句内容,根据诗人使用的相关手法,对诗句“无理而妙”的艺术效果加以赏析,分析充分,思路清晰,语言通顺、流畅,表达清楚、得体。 

【答案示例】

“无理”是指诗歌表面上不合事理,两山相恋,过往商人倾心于小孤山,这些都是不合事理的。

“妙”是指诗人通过谐音双关,使用想象、比喻、拟人等手法,以人写山,赞美了小孤山的秀美景色,极为巧妙。如小孤山的“小孤”谐音“小姑”,澎浪矶的“澎浪”谐音“彭郎”,小孤山、澎浪矶概念的内涵、外延向谐音语词的内涵、外延发生转化,让静止的山有了人的特性。再如诗人展开想象,将山峰比作美女高耸的发髻,用“晓镜开新妆”和劝商贾不要对“已嫁彭郎”的小姑抱有非分之想,写出了小孤山的秀美景色。

诗句因其无理,更增其妙。

二、本大题共4小题,共17分。

5.(5分)

(1)蒙受

(2)增加    渐渐

(3)肉      滋润

【评分标准】每空1分。意思对即可。

6.(3分)D

7.(3分)A

8.(6分)【评分标准】结合选文(一)或选文(二)的具体内容,从选材、表达方式、人物形象塑造等角度(选择其一即可),分析选文通过叙事表达作者态度的特点。根据作答情况,关注理解、分析水平,分层赋分:

水平一(1-2分):对“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”理解基本准确,结合选文(一)或选文(二)的内容,分析不够充分。

水平二(3-4分):对“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”理解准确,结合选文(一)或选文(二)的具体内容,分析较为充分,语言通顺,表达清楚。

水平三(5-6分):对“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”理解准确、深刻,结合选文(一)或选文(二)的具体内容,分析充分、深入,思路清晰,语言通顺、流畅,表达清楚、得体。

三、本大题共1小题,共6分。

9.(6分)参考答案:

(1)士不可以不弘毅    任重而道远

(2)天生我材必有用    千金散尽还复来

(3)十年生死两茫茫    惟有泪千行

【评分标准】每空1分。句中有错别字、多字、少字,该句不得分。

四、本大题共4小题,共15分。

10.(2分)B

11.(3分)D

12.(6分)【参考答案】

要点一: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;

    要点二:从党的成立到解放全中国,中国共产党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都与船有关;

    要点三: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的发展中,曾犯过刻舟求剑、尽兴放舟的错误;

    要点四: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,船大也掉头,有敢于承认、改正错误的勇气;

    要点五:中国共产党懂得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的道理,充分依靠群众; 

    要点六:中国共产党深知“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”的规律,再求新的发展。

【评分标准】每个要点1分。意思对即可。

13. (4分)【参考答案】

要点一:角度独特,构思巧妙,“大”和“小”构成强烈对比(1分),突出党的八十年发展的伟大奇迹,表达作者由衷的赞叹之情,引起读者阅读兴趣(1分)。

要点二:“船”的含义虚实结合(1分),“大党”“小船”高度凝练地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,暗示了文章主旨(1分)。 

要点三:“船”是文章线索(1分),贯穿了对党的历史发展的叙述(1分)。

【评分标准】每个要点2分,答出两个要点即可得满分。言之成理即可。

五、本大题共2小题,共48分。

14.(8分)

(1)【评分标准】下联与上联基本对仗,尾字为平声字,能够概述人物事迹,表现人物精神,3分;从“对仗”或“概述人物事迹,表现人物精神”的角度阐述创作下联的理由,具体、到位、充分,4分;语言通顺,表达清楚,1分。

【答案示例】放牧海上,持节孤守,英名颂万年。

(2)【评分标准】根据作答情况,关注阐释、分析水平,分层赋分:

水平一(1-2分):对所选关系阐释基本准确;结合诗歌或文章的内容,分析不够充分。

水平二(3-4分):对所选关系阐释较为准确;结合诗歌或文章的具体内容,分析较为充分;语言通顺,表达清楚。

水平三(6-8分):对所选关系阐释准确、深刻;结合诗歌或文章的具体内容,分析充分、深入;思路清晰,语言通顺、流畅,表达清楚、得体。

15.(40分)

作文评分标准

内容

语言

结构

评分细则

一类卷

(35~40分)

观点鲜明,分析深刻并与事例紧密结合。

中心突出,叙述具体、得当,适当运用议论、抒情。

准确,流畅,   得体。

完整,

严谨。

以37分为基准分,适当浮动:①具备语言项和另一项条件,而其余一项达到二类卷标准的,获得基准分;②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,酌情加分(其中语言项突出的,获得满分);③具备上述一项条件,而另两项达到二类卷标准的,酌情减分。

二类卷

(30~34分)

观点明确,分析较深刻,能与事例较好结合。

中心明确,叙述比较具体、得当,有一定的议论、抒情。

准确,连贯,   

大致

得体。

完整,

有条理。

以32分为基准分,适当浮动:①具备语言项和另一项条件,而其余一项达到三类卷标准的,获得基准分;②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,酌情加分(其中语言项比较好的,获得本类卷最高分);③具备上述一项条件,而另两项达到三类卷标准的,酌情减分。

三类卷

(24~29分)

观点基本明确,有分析并与事例基本一致。

基本能叙述一件事情,但不够具体。

基本

通顺,

有少

量语

病。

基本完整,条理基本清楚。

以27分为基准分,适当浮动:①基本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,获得基准分;②其中语言项比较好一些的,酌情加分;③另有某些缺点的,酌情减分。

四类卷

(23分以下)

审题有明显偏差或观点不明确。没有分析,事例不足以说明观点。

审题有明显偏差或中心不明确。叙述不具体。

病句

较多。

不够完整,条理混乱。

以21分为基准分,适当浮动:①凡属上述情况的,获得基准分;②某一项稍好一些的,酌情加分;③全篇更差一些的,22分以下。

说明:

①字数不足700的,每少50字减1分。

②错别字每3个扣1分,重现的不计,最多扣2分;标点错误较多或模糊的扣1分。

③没有题目扣2分。

附录:文言文参考译文

(一)

屈原到了江边,披散头发,在水边一面走,一面吟咏着,脸色憔悴,外貌像干枯的树木一样。有个渔翁看见他,问他说:“您不是三闾大夫吗?为什么来到这儿?”屈原说:“整个世界都是污浊的,只有我一人清白,众人都昏醉了,只有我一人清醒,因此被放逐。”渔翁说:“聪明通达的人,不被外物所拘束,而能够随世道变化而变化。整个世界都是污浊的,为什么不随从世俗,与之同流?众人都昏醉了,为什么不吃众人的酒糟,喝众人的薄酒(与众人同醉)?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高洁美好的志向节操,而使自己被放逐呢?”屈原说:“我听说,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,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尘土。作为一个人,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清白,蒙受外物的玷污呢?我宁可投入江水,葬身于鱼腹中,又哪能拿自己高洁的品质,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?”他就写了《怀沙》赋。……于是抱着石头,自投汨罗江而死。

(二)

苏武渐渐痊愈,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,会同判定虞常的罪,想趁这个时候让苏武投降。用剑斩杀虞常后,卫律说:“汉朝使者张胜谋杀单于的亲近之臣,判处死罪。单于招募投降的人免罪。”举剑要杀张胜,张胜请求投降。卫律对苏武说:“副使有罪,判处有关的人相连坐治罪。”苏武说:“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,又不是他们的亲属,说什么连坐治罪?”卫律又举剑比画着要杀苏武,苏武不动。卫律说:“苏先生,我先前背叛汉朝归附匈奴,幸而受到单于的大恩,赐我爵号称王。有几万手下,牛马满山,富贵到这种地步!苏先生今天投降了,明天也会这样。白白拿身体给荒野做肥料,谁又能知道呢!”苏武不理他。卫律又说:“你通过我投降,我就和你结为兄弟;假如不听我的话,以后即使想再见我,还能得到这个机会吗?”苏武骂卫律说:“你本是汉朝臣子,不顾恩德道义,背叛主上,背弃双亲,在异族那里做俘虏,要见你干什么?况且单于信任你,让你来判定人的生死,你不平心处理,持守公正,反而想借此使汉天子和单于相斗,从旁观看祸败。你明明知道我不会投降,想要两国互相攻打,匈奴的灾难,就要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。”

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威逼而致屈服,报告了单于。单于更想让他投降了。于是把苏武囚禁在一个大地窖中,断绝供应,不给他喝的、吃的。天降大雪,苏武躺着嚼雪,同毡毛一起吞下去,几天都没有死。匈奴人视之为神。于是把他转移到北海边上荒无人烟的区域,让他放公羊,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他回来。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,分别囚禁到其他地方。苏武到北海后,匈奴断绝了他的粮食供应,他就挖野鼠穴中藏的草实充饥。他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,寝卧和起身都拿着,旄节上的牦尾全部脱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