統練20240517

北大附中2025届第二学期练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高 二 语 文     2024.5.17  15:50-17:20

本试卷共4页,满分50分。考试时长90分钟。

一、本大题共5小题,共5分。

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。

1.《离骚》中,诗人想到草木飘零凋谢,恐有才德之人逐渐衰老的句子是“              ,恐美人之迟暮”。

2.《蜀道难》中,“地崩山摧壮士死,              ”两句回顾了“五丁开山”的传说。

3.《望海潮》中,“云树绕堤沙,              ,天堑无涯”三句写高耸入云的树木围绕江堤呈蜿蜒迤逦之态,声势浩大的钱塘江潮显排山倒海之势。

4.《扬州慢》中的“废池乔木,               ”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扬州城萧条冷落的景象。

5.《陈情表》中,李密用“外无期功强近之亲,              ”两句说明家门人丁不旺,家事事必躬亲,巧妙地强调了不能出仕的情由。

二、本大题共3小题,共9分。

阅读下面两首陆游的诗歌,完成6-8题。

剑门道中遇微雨

衣上征尘杂酒痕,远游无处不销魂。

此身合是诗人未? 细雨骑驴入剑门。

成都大阅

千步球场爽气新,西山遥见碧嶙峋。

 令传雪岭蓬婆外,声震秦川渭水滨。

旗脚倚风时弄影,马蹄经雨不沾尘。

属橐缚裤毋多恨,久矣儒冠误此身。

【注释】①本诗写于作者从抗金前线调回后方成都的途中。②大阅:大阅兵。③雪岭蓬婆外:岷山主峰以外的地区,名义上属四川制置使统辖,实则为吐蕃占据。下句中的“渭水”,指长安地区,当时被金人占据。④橐(gǎo):箭囊。

6. 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2分)

A.《剑门》诗前两句,写出了长途跋涉的情状,“无处不”即“处处都”,既指过往所经之地,也包括此时的剑门途中。

B.《成都》诗首联,“爽气新”既写出秋季雨后的特点,又与“遥见”相呼应,表现出阅兵场天朗气清的开阔景象。

C.《成都》诗颔联,运用夸张手法渲染阅兵声势浩大,寄托了诗人的美好理想与远大抱负,笔调雄壮,气势昂扬。

D.《成都》诗后两联,情感转入低沉,先以风中旗影闪动比喻小人当道,再写“属橐缚裤”的军人装束宽慰了自己。

7.《剑门》诗中的“销魂”意指悲伤愁苦。下列诗句中“销魂”的含义与之不同的一项是(2分)

A. 日暮黄云千里昏,壮心轻别不销魂。勤君用却龙泉剑,莫负平生国士恩。(钱起《送傅管记赴蜀军》)

B. 尽日相望王孙,尘满衣上泪痕。谁向桥边吹笛,驻马西望销魂。(韦庄《清平乐》)

C. 幸遇重阳佳节,高处红萸黄菊,好把醉乡寻。淡淡飞鸿没,千古共销魂。(朱敦儒《水调歌头》)

D. 芳草江头路,斜阳郭外村。匆匆十年梦,故国黯销魂。(文天祥《过池州见九华有感》)

8. 作者在两首诗中都写到了自己的“文人”身份,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,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不同之处。(5分)

三、本大题共3小题,共6分。

阅读下面《论语》中的文字,回答问题。

①子罕言利与命与仁。(《论语·子罕》)

②“盖子罕言者独利而已,当以此句作一义。曰命曰仁,皆平日所深与,此句别作一义。与者,许也。”(史绳祖《学斋佔毕》)

③子贡曰:“夫子之文章,可得而闻也;夫子之言性与天道,不可得而闻也。”(《论语·公冶长》)

④子曰:“……五十而知天命……”(《论语·为政》)

○5子曰:“仁远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”(《论语·述而》)

①句有多种解读,今人杨伯峻的解读是“孔子很少[主动]谈到功利、命运和仁德”。②句是宋代学者史绳祖的解读,与杨伯峻有所不同。

9. 请根据杨、史两种解读,分别解释写出“与”的不同词义。(2分)

10.请写出史绳祖对①“子罕言利与命与仁”的断句并解释句意。(2分)

11. 在杨、史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,从③④○5句中找出依据,简要解释其合理性。(2分)

 

四、本大题共3小题,共10分。

阅读下面作品,完成12-14题。

绘事

约先生去笔庄取画,再把新临的画装裱成片,是我的功课。画在案头展开的一瞬,先生说好,比照片上的要好。旁边忙碌的老板娘回身瞥见,惊呼了一声。她是见惯画的,那神情分明无假。这幅画的确很好,和画廊里其他的画都不同,宁静孤立,淡淡的,像方薄薄的玉。

一幅画的诞生是曲折的,是智慧在不断磨练中增长;尤其工笔,是个漫长的过程。此画已是第七稿,名曰“秋水无尘”,画的是黛玉。黛玉并不好画,成稿的没成稿的,见仁见智,艺术的个性不断被超越,能把那份娟逸灵动表现出来的少之又少。

先生是我的老师,平生绘事丰富,从油画到工笔,再到写意,无所不至;唯独不绘《红楼梦》中人。说高手如云,难以刷新,民间又成定式;袭蹈前人,终是不堪。因我喜欢,常常提及里面人物,亦想画自己心中的红楼,为尔后的小书做插图。说多了,先生也就动了心。

先生平和,心如古镜,所绘人物潜气内敛,含蓄典雅,并不飘举或过分怪诞。他眼里的黛玉是贞静的,故曰“秋水无尘”。取秋水的平静与清凉,以迥异于夏之浓丽,冬之萧索。这与黛玉的性格非常相合,也契颦儿潇湘馆“龙吟细细,凤尾森森”的寓所。因房里垒满书卷,又将黛玉改为看书的模样,而非葬花。画稿简约,一帘,一凳,一人。帘,于空间是隔断,于人是含蓄,亦代指闺阁或家。方凳为实,无贵胄气,有别商贾官宦。服饰取日常,贴身随意,减少丝绸挂戴。人物稍加变形,上身和手臂均加长,愈显其秀;眉眼淡淡,只是个符号,并不做特别处理。这是先生的风格,取个意罢了,姿态美方是真的美。着色以淡墨为主,只头饰、衣绦、唇彩用朱磦点染。

成稿后,先生发来图片,纯而素,通体婉约,有娇花照水之风。我请教先生,能否在帘后加上竹影,以点明潇湘馆?先生说好,不仅丰富了画面,还拓展了外延,把庭院的概念也纳了进来。我临的时候,又把衣边和长裙,在淡墨的基础上,盖了层三青,呈现玉质的清凉与深邃。我偏爱这种效果,若直接上三青,则流于单薄肤浅。把湖水穿在黛玉的身上,是我的目的,也切“秋水无尘”的主题。我发给先生,先生非常喜欢,说审美再造,让我把袖口也染上三青。在这幅小品的基础上,先生又扩展成大幅,添了半扇园门和园门外隐隐的竹林,还有一道石栏。帘后的竹子也加了一节节枝干。它们是隐秘的,属黛玉的延伸,风骨所在。

画画是件神秘的事情,内心的锁扣,轻轻一搭,也就开了,里面的千壑万仞着实令人着迷。黛玉也只是个符号,是黛玉也非黛玉。每个人走不出的是自己的内心,而审美是一双无瑕的眼睛,让这个世界显现出高度纯洁。

与先生学画已有些时日,从一个观者至画者,这种转身是缓慢的,也是飞速的。以前作为观者,解读过先生不少作品,只是从文化与精神角度出发,于技并没真正领悟;后来成为画者,才对绘技有所体会。观者是清闲的,画前驻足,也许只是几秒;即便长久的热爱,也不见得领略全部真髓。和读书一样,读到哪层算哪层,想进入绘者的思想高地并非易事。而绘者是辛劳忘我,绞尽脑汁的。纸上的每一物,都有其意蕴,没有一丝一毫的闲笔;就像小说,需砍掉多余枝蔓。简与静永远是绘画的标杆,安插也需合理,方能协调。还要有自己的精神色素;似曾相识之作,你袭我,我袭你,是可怕的。对于画画,我常痴迷,忘记钟表的滴答声,一天不动,不吃不喝不睡的时候也是有的。月夜孤灯,一案相对,如入无人之境。这样的时光是抽离真空,隔绝世俗的。

先生性格舒缓,做事从容,不慌不忙中也见雷厉风行。慢是性情,快是技法的娴熟。画画,于他老人家是种享受。稿裱在案上,高兴了就涂上两笔,不得闲就放着。我却有点急于求成,想尽快看到效果,尤其是富有创意的效果。

世上最有意思的事莫过于创造,这是种魔术。一幅画血肉逐渐丰满起来,魂魄也就出来了;待戏服穿好,山河舞台上也就唱了起来;再寂静的夜晚,都是辉煌的。

先生总说凡相机能解决、电脑能合成的都不要画。美一旦让人感觉疲劳,便是丑。先生认为,知性教养才是绘出好画的前提,含蓄方能致远。所以他的画,不管鲜雅还是古淡都是沉静的,且反对绣花样的精雕细琢,觉得过分精工是浪费生命。精而无神,流于板滞。画,体现的是情,纸上的画是内心的依托,表现意境即可。先生随意,把画当玩。但重构思,无思不提笔。常做减法,简达意赅,万千丘壑藏于画中。纯写生的东西,常常回避;即便意境动人,想入画时,也是把前与后、动与静、明与暗、冷与暖都考虑进去。且善于用光,把油画的手法带进工笔,让画作厚实而立体。融工笔的深思熟虑和写意的概括提炼为一体,往往自出机杼,并不固守绳墨。

先生的画,非一花一叶的浅境描摹,背后有深厚的文化和历史作底蕴,内里乾坤非每个人可知。除画画,先生还习字,十几年如一日,一天不落,是真正的日课。先生说,字是功底,非扬名逐利工具。

和先生学画,学的不仅是笔墨功夫,更多的是做人的审美与涵养。正如先生所说,无尘,才见艺。

(取材于菡萏的同名散文)

12.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2分)

A.难以刷新     刷新:比喻突破旧的而创出新的

B.多余枝蔓     枝蔓:比喻烦琐纷杂的主要部分

C.流于板滞     板滞:在文中形容画作的呆板

D.自出机杼     机杼:比喻绘画的构思和布局

13.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2分)

A.作者借对老板娘的描写,从侧面表现《秋水无尘》画作水平之高。

B.先生画中的“帘”与“凳”都能体现黛玉的形象特征,简达意赅。

C.先生从观者到画者的转变,才让作者对绘画技艺有了深刻的体会。

D.作者运用对比手法,突出表现了先生绘画之时不急于求成的从容。

14.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多种手法,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。(6分)

五、本大题共1小题,20分。

15. 作文

“细雨湿衣看不见,闲花落地听无声”是唐诗中的名句。有人说,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;有人说,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;有人说,这是叹息“细雨”、“闲花”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;有人说,“看不见”、“听无声”并不等于无所作为;还有人说,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……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,展开联想,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。

要求:自拟题目,自定角度,不少于700字。


参考答案

一、默写

1.惟草木之零落兮

2.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

3.怒涛卷霜雪  

4.犹厌言兵

5.内无应门五尺之僮 

二、古诗

6.(2分)D     

7.(2分)C

8.(5分)

《剑门》:表达对此生只能做诗人的不甘与无奈,抒发政治失意、壮志难酬的痛苦。

《成都》:抒发阅兵中身着戎装的喜悦,喜悦中夹杂着“儒冠误身”的遗憾和感慨。

【评分说明】每首诗2.5分。其中,情感2分,结合诗句分析0.5分。

三、《论语》

9. 杨解:和(1分)

   史解:赞许或认同(1分)

10.断句:子罕言利/与命/与仁(1分,两处断句,断对一处给0.5分)

   解释句意:孔子很少谈及“利”,但赞许“命”,赞许“仁”(1分)

11. 参考答案一:

杨伯峻的解读合理性,依据是第③句(1分),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关于天性与天道的结论,我们听不到,正印证了杨伯峻所翻译的孔子很少主动谈到命运。(1分)

参考答案二:

史的解读的合理性,依据是④和○5(1分),④是孔子五十岁知天命,○5是孔子谈对仁的看法:发挥主观能动性而达到仁的境界,这正印证了史绳祖的解读:孔子认同天命与仁。(1分)

四、现代文

12.B    
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。

B.“主要部分”错,结合“砍掉”和“多余”可知,“枝蔓”在语境中的意思为“比喻烦琐纷杂的次要部分”。

故选B。

13.C    
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。

C.“先生从观者到画者的转变”错,由“与先生学画已有些时日,从一个观者至画者,这种转身是缓慢的,也是飞速的”可知,文中从观者转变为画者的是作者。

故选C。

14.还原手法(明确指出手法并分析)1分、表达效果1分、表情达意的作用1分,答出两个手法、效果、作用即可得6分,参考以下得分点,如有其他答案,自圆其说、于文有据亦可。

①作者将绘画的内容比作“血肉”,将画作的意境或文化底蕴比作“魂魄”(1分)表现了绘画像魔术一样神奇的创造性(1分),形象具体、生动直观(1分)。

②以声写形,用山河舞台上的戏剧演出的热闹形容作画完成后的辉煌夺目(1分)生动地(1分)表现了绘画的艺术性或创造性(1分)。

③虚实结合(1分),既实写绘画时环境的“寂静”,又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绘画的过程(1分),细腻动人,表现力强(1分)。

④烘托、衬托,作者用“寂静”的绘画过程烘托“辉煌”的绘画艺术(1分),更鲜明、突出地表现了绘画的特点和绘画艺术的动人(1分)。
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特点的能力。

由前文“世上最有意思的事莫过于创造,这是种魔术”可知,这两句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绘画的创造性和绘画的艺术魅力。

“一幅画血肉逐渐丰满起来,魂魄也就出来了”,“血肉逐渐丰满起来”是指画中的内容丰富起来,作者将绘画的内容比作“血肉”;“魂魄”原本指人的精神灵气,这里用来说绘画,是将画作的意境比作“魂魄”。结合前文“这是种魔术”可知,此句形象地表现了随着绘画内容的丰富,画作的意境凸显出来,写出了绘画像魔术一样神奇的创造性。

“待戏服穿好,山河舞台上也就唱了起来”,“穿戏服”是人的动作,这是将绘画的过程比拟为穿戏服;“山河舞台上也就唱了起来”,将绘成的画作比拟为山河舞台上的戏剧演出。绘画本来是诉诸视觉的,而唱戏是诉诸听觉的,这是以声写形,生动地表现了绘画的艺术性。

“再寂静的夜晚,都是辉煌的”,“寂静”可根据上面“月夜孤灯,一案相对,如入无人之境”来理解,是创作过程;“辉煌”是绘画完成后的效果;作者用“寂静”的绘画过程烘托“辉煌”的绘画艺术,表现了绘画的特点和绘画艺术的动人。

划线句本来是描写绘画的过程,在寂静的夜晚作画,但又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绘画的过程,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,使得句子细腻动人,表现力强。

大作文评分标准

类别

评分要求

评分说明

一类卷

(18-20分)

符合题意,论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、论证合理语言流畅、表达得体结构严谨、层次分明

以19分为基准分浮动。

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,有创意、有文采的作文可得20。

二类卷

(15-17分)

符合题意、论点明确论据较恰当充实、论证合理语言通顺、表达大致得体结构完整、条理清楚

以16分为基准分浮动。

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,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17分。

三类卷

(12-14分)

基本符合题意、论点基本明确论据较恰当充实、论证基本合理语言基本通顺、有少量语病结构基本完整、条理基本清楚

以13分为基准分浮动。

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,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13分以上。

四类卷

(0-11分)

偏离题意、立意不当论点不明确、内容空洞语言不通顺、语病多结构不完整、条理混乱

以10分为基准分浮动。


01.作文讲评
03.“闲花细雨”2023届高二优秀作文集.pdf
02.2007年北京卷优秀文选
陆游诗赏析-耿明霞.pd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