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 师说/ 韩愈

选自《韩昌黎文集校注》卷一(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版)

古之学者必有师。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惑而不从师,其为惑也,终不解矣。生乎吾前,其闻道也固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 ;生乎吾后,其闻道也亦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。吾师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?是故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。


注释

〔学者〕求学的人。

〔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〕老师,是依靠他来传授道、教授学业、解除疑惑的人。所以,用来……的、凭它(他)来……的。受,同“授”,传授。

〔生而知之〕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。之,指知识和道理。

〔其为惑也〕它们作为疑惑。其,它们,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。

〔闻〕知道,懂得。

〔从而师之〕跟随他学习,即以他为老师。

〔吾师道也〕我学习的是道。师,学习。

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〕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?庸,表示反问语气。

〔无贵无贱〕意思是就从师问道来说,没有贵和贱的区分。

〔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〕道存在的地方,就是老师在的地方。意思是谁懂得道,谁就是自己的老师。


嗟乎!师道之不传也久矣!欲人之无惑也难矣!古之圣人,其出人也远矣,犹且从师而问焉;今之众人,其下圣人也亦远矣,而耻学于师。是故圣益圣,愚益愚。圣人之所以为圣,愚人之所以为愚,其皆出于此乎?爱其子,择师而教之;于其身也,则耻师焉,惑矣。彼童子之师,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,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。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师焉,或不焉,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,不耻相师。士大夫之族,曰师曰弟子云者,则群聚而笑之。问之,则曰:“彼与彼年相若也,道相似也,位卑则足羞,官盛则近谀。”呜呼!师道之不复,可知矣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,君子不齿,今其智乃反不能及,其可怪也欤!


注释

〔师道〕尊师学习的风尚。

〔出人〕超出一般人。

〔犹且〕尚且,还。

〔众人〕一般人。

〔圣益圣,愚益愚〕圣人更加圣明,愚人更加愚昧。益,更加、越发。

〔身〕自己。

〔耻师〕以从师学习为耻。

〔惑〕糊涂。

〔童子〕未成年的男子。

〔授之书而习其句读(dòu)〕教给他书本的文字,(帮助他)学习句读。句读,指断开句子的知识。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,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。古书没有标点,所以要学习句读。

〔句读之不知〕不明句读。下文“惑之不解”结构同此。

〔或师焉,或不(fǒu)焉〕有的向老师学习,有的不向老师学习。前一个“或”指代“句读之不知”,后一个“或”指代“惑之不解”。不,同“否”。

〔小学而大遗〕小的方面要学习,大的方面却放弃了。

〔巫医〕古代巫和医不分,故并举。巫主要以祝祷、占卜等为业,也为人治病。

〔乐师〕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。

〔百工〕泛指各种工匠。

〔不耻相师〕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。

〔族〕类。

〔曰师曰弟子云者〕说谁是谁的老师、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。云者,如此之类。

〔年相若〕年龄差不多。

〔位卑则足羞,官盛则近谀(yú)〕以地位低者为师,就感到十分耻辱;以官职高者为师,就觉得是近乎谄媚。谀,谄媚奉承。

〔不齿〕不与同列,意思是看不起。齿,并列、排列。

〔乃〕竟。

〔欤(yú)〕语气助词,表示感叹。


圣人无常师。孔子师郯子、苌弘、师襄、老聃。郯子之徒,其贤不及孔子。孔子曰:三人行,则必有我师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,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,如是而已。


〔常师〕固定的老师。

〔郯(tán)子(生卒年不详)〕春秋时郯国(今山东郯城一带)的国君,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。

〔苌(cháng)弘(生卒年不详)〕周敬王时的大夫,孔子曾向他请教过音乐方面的事情。

〔师襄(生卒年不详)〕春秋时鲁国的乐官,孔子曾跟他学过琴。

〔老聃(dān)〕即老子,孔子曾向他问过礼。

〔郯子之徒〕郯子那些人(指上面说的四个人)。徒,同类的人。

〔贤〕才德优秀。

〔三人行,则必有我师〕语出《论语·述而》。原句是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”

〔不必〕不一定。

〔贤〕超过。

〔术业〕学术技艺。

〔专攻〕专门学习或研究。攻,学习、研究。


李氏子蟠,年十七,好古文,六艺经传皆通习之,不拘于时,学于余。余嘉其能行古道,作《师说》以贻之。


〔李氏子蟠〕李家的孩子叫蟠的。即李蟠,唐德宗贞元十九年(803)进士。

〔古文〕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,与骈文相对。

〔六艺经传(zhuàn)〕六经的经文和传文。六艺,指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》《春秋》六种经书,其中《乐》久已失传。传,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。

〔通〕全面。

〔不拘于时〕不受时俗的限制。时,时俗,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。

〔嘉〕赞许。

〔古道〕指古人从师之道。

〔贻(yí)〕赠送。

《劝学》和《师说》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。熟读这两篇文章,找出文中谈学习的名句,推敲句子的含义,以此为基础把握两篇文章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。

阅读时,要注意联系作者的思想主张和写作背景来理解文章的观点,分析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。例如,荀子为何如此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?韩愈是针对怎样的现状倡导师道回归的?这需要分别结合荀子的“性恶论”、韩愈所处时代士大夫“耻学于师”的风气来理解。还可以结合今天的社会生活,说说荀子和韩愈的学习观中,哪些仍然值得借鉴,哪些需要更新并赋予其新的内涵。

“而”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连词,可用于表示并列、承接、递进、转折、修饰等多种语义关系。这两篇文章中的许多语句用了“而”,诵读时注意体会这些“而”字表现的语义关系。

背诵课文《劝学》全篇和《师说》的第1 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