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淀区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
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2023.01
本大题共4小题,共11分。
1.(2分)A
2.(2分)【甲】崇德利用 【乙】和与中
【评分说明】一处,1分。
3.(2分)①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②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。
【评分说明】一句,1分。
4.(5分)答案示例:
①文章先说明“文化基本精神”的含义(1分),②再引出核心观点: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“刚健有为”思想为纲(1分)、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(1分),③接着详细阐释“刚健有为”思想系统中包含的“自强不息”与“厚德载物”, 以及引申出来的“刚中”“及时”“通变”三条原则(1分),④最后总结全文,强调“以刚健为中心的宏大的生活原则体系”对铸造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具有巨大作用,回扣观点(1分)。
二、本大题共8小题,共22分。
5.(2分)D
6.(4分)
答案示例一:
同意。理由:楚王昏聩懦弱,楚国被一些毫无政治远见、只知苟安享乐的佞臣把持,在“方正不容”的政治环境中,屈原执着地追求美政与美德,并不断直言讽谏。因此,被嫉妒、被打压、被罢黜、被流放是不可避免的,即屈原“被动”的命运是那个时代的必然结果。
【评分说明】本示例,“同意的理由”包括时代的环境特点和屈原的个人追求两个方面。一个方面,2分。学生答案,视理由的合理性和充分性给分。
答案示例二:
不同意。理由:屈原所谓“被动”的人生,恰是他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。因为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,不愿如渔父所说“不凝滞于物”。正如司马迁所说“游诸侯,何国不容”?屈原最终自沉于汨罗江,其实是以悲剧形式表达对理想的忠贞,体现了个人选择的主动性。
【评分说明】本示例,“不同意的理由”包括屈原的政治生涯与生命终结两个角度。一个角度,2分。学生答案,视理由的合理性和充分性给分。
7.(2分)C 8.(2分)B 9.(2分)C 10.(2分)C
11.(4分)参考答案:
①富人容易做仁德之事。
②以奸猾致富最为卑鄙。(答“凭农业致富最为可贵”亦可。)
③没有隐士的操行,长期处于贫困之中还侈谈仁义,是可耻的。
【评分说明】一点,2分;答出任意两点,4分。每点视内容合理程度,给1分或2分。
12.(4分)
答案示例一(选②③⑤):
“不知言,无以知人也。”孔子认为,“言”是识人的重要方法。例如,通过一个人说话是否诚恳,可以了解其品性是否正直。对那些花言巧语而罔顾事实之辈,“左丘明耻之,丘亦耻之”。不过,仅察其“言”是不够的,更要观其“行”,比较言行是否相符。“始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信其行;今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观其行”,这样对人的认识才能完整、充分。
答案示例二(选①③④):
孔子认为,人应当慎言而笃行。“古者言不出,耻躬之不逮也。”古人担心说出的话做不到,故不轻易夸口或许诺。孔子还用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:“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,天何言哉?”天地不自夸,却造福万物,居功至伟;君子讷于言,却用实际行动彰显仁义。可见,行动比言辞更能反映人的境界。所以要了解一个人,不仅要“听其言”,更要“观其行”。
【评分说明】对所选材料的内涵理解正确,一则1分,共3分;3则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合理、清晰,1分。
三、本大题共4小题,共19分。
13.(4分)答案要点:
①层次分明:鉴赏的重点由箜篌的声音到琴师的超凡技艺与神奇魅力,再到审美意境。
②角度多样: 呈现出诗歌丰富的内容、表现音乐的多种手法以及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。
③语言讲究:大量使用四字句和六字句,句式整齐、匀称,表达上既简练又优美生动。
【评分说明】答对一点,1分;两点,2分;三点,4分。其他答案视合理程度给分。
14.(5分)参考答案:
①运用比喻手法,表现琴声的特点和琴师的心境。如用松林被风吹拂发出大片的飕飗之声,表现琴音的古朴深沉和琴师的孤清。②善于以形写声,如以高岩之上秋木中的哀猿对影孤立,写琴声的凄清幽怨,表现诗人的苦闷孤独。
【评分说明】一种手法及作用,2分;两种手法及作用,5分。此诗还包括环境烘托、听众衬托、以声写声、直抒胸臆等手法。
15.(2分)D
16.(8分)
①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
②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塞上长城空自许
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死节从来岂顾勋
④以愚黔首
【评分说明】每空1分,有错字、多字或少字,则该句不得分。
四、本大题共2小题,共48分。
17.(8分)
【评分标准】
①
一类(6-8分):合乎题意,人物身份明确,话题清晰、有价值,体现对话感,语言流畅。
二类(3-5分):合乎题意,人物身份明确,话题清晰,有对话,语言通顺。
三类(0-2分):不合题意或中心不明;字数不足50。
②
一类(6-8分):合乎题意,充分体现以“窗”为观察视角,风景特点鲜明,描写生动。
二类(3-5分):合乎题意,能体现以“窗”为观察视角,以描写风景为主,语言通顺。
三类(0-2分):不合题意或中心不明;字数不足50。
18.(40分)
【评分标准】
项
目
类
别
内容
语言
结构
评 分 细 则
一类卷
(35-40分)
符合题意,观点鲜明,分析较充分,有一定说服力,论据恰当。
准确,严谨,流畅。
完整,
严谨。
以37分为基准分,适当浮动:①具备语言项和另一项条件,而其余一项达到二类卷标准的,获得基准分;②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,酌情加分(其中语言项突出的,获得满分);③具备上述一项条件,而另两项达到二类卷标准的,酌情减分。
二类卷
(30—34分)
符合题意,观点明确,有分析且基本合理,能与论据较好结合。
通顺,得体。
完整,
有条理。
以32分为基准分,适当浮动:①具备语言项和另一项条件,而其余一项达到三类卷标准的,获得基准分;②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,酌情加分(其中语言项比较好的,获得本类卷最高分);③具备上述一项条件,而另两项达到三类卷标准的,酌情减分。
三类卷
(24—29分)
部分偏离题意,观点基本明确,有分析。
基本通顺,
有少量语
病。
基本完整,条理基本清楚。
以27分为基准分,适当浮动:①基本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,获得基准分;②其中语言项比较好一些的,酌情加分;③另有某些缺点的,酌情减分。
四类卷
(23分以下)
不符合题意或观点不明确。没有分析,论据不能证明观点。
语病较多。
不够完整,条理混乱。
以21分为基准分,适当浮动:①凡属上述情况的,获得基准分;②某一项稍好一些的,酌情加分;③全篇更差一些的,22分以下。
说明:没有题目,扣2分。错别字,满3个扣1分,重复的不计,扣满3分为止。
附:文言文参考译文
过去越王句践被吴兵围困在会稽山上,就任用了范蠡、计然。计然说:“懂得战斗的人总是平时就做好准备;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,才算懂得商品货物。善于将时与用二者相对照,那么各种货物的供需行情就能看得很清楚。所以,岁星在金(西方)时,这年就要丰收;岁星在水(北方)时,这年就歉收;岁星在木(东方)时,这年就饥荒;岁星在火(南方)时,这年就干旱。干旱的年头,要准备船只以防备发大水;发大水的年头,要准备车辆以防备大旱,这样做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。一般说来,六年一丰收,接着就会有六年干旱,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。出售粮食的价钱,如果降到每斗二十钱,就要伤害到农民;如果涨到每斗九十钱,商人就要受损失。商人受损失,钱财就不能流通到社会;农民受伤害,田地就不能得到开辟。粮价每斗价格最高不超过八十钱,最低不少于三十钱,那么农民和商人都能得利。粮食平价出售,保持物价均衡,关卡税收和市场供应都不缺乏,这是治国之道。至于存储货物,应当务求货物的完好,不要储藏劣质的商品。买卖货物,容易腐败和腐蚀的物品不要久留,切忌冒险囤居以求高价。研究商品过剩或短缺的情况,就会懂得物价涨跌的道理。物价贵到极点,就会返归于贱;物价贱到极点,就要返归于贵。当货物贵到极点时,要像对待粪土一样及时卖出;当货物贱到极点时,要像对待珍宝一样及时买入。要使货物像流水那样流通起来。”句践照计然策略治国十年,越国富有了,于是重赏奖励士兵,使兵士们冲锋陷阵,不顾箭射石击,就像口渴时得到了水喝一样,于是报仇雪耻,灭掉了吴国,并且在中原耀武扬威,号称“五霸”之一。
范蠡辅佐句践洗雪了会稽被困之耻之后,便长叹道:“计然有七条策略,越王只用了其中五条,就实现了愿望。既然施用于治国很有效,我要把它用在发家上。”于是,他便乘着小船在江湖上漫游,改名换姓,到了齐国改名叫鸱夷子皮,到了宋国的陶邑改名叫朱公。他认为陶邑地处天下中心,与各地诸侯国四通八达,是交易货物的好地方。于是在这里治理产业,储存货物,看准时机买进卖出,不责求人力。所以,善于经营致富的人,能够不靠人力而把握时机。十九年期间,他三次赚得千金家财,两次把这些家产分散给贫穷的朋友和远房同姓的兄弟。这就是人们所说的“富人容易做仁德之事”吧!后来范蠡年老力衰而听凭子孙经营,子孙继承了他的事业并有所发展,于是积聚了上亿家产。所以人们谈论富豪时,都会说陶朱公。
子贡在孔子那里学习之后,到卫国做官,他囤积货物,在曹国和鲁国之间经商。孔门七十多个学生中,子贡最为富有。原宪穷得连糟糠都吃不饱,隐居在简陋的小巷子里。子贡却乘坐四马并辔齐头牵引的车子,携带束帛厚礼去访问、馈赠诸侯,所到之处,诸侯国君没有不与他分庭抗礼的。使孔子得以名扬天下的原因,是子贡为他活动的结果。这就是人们所说的“得到势力的帮助而使名声更加显著”吧!
由此我们可以明白,达官贵人们在朝廷上运筹决策,在朝廷上讨论国家大政,和坚守原则为节义而死的隐士们追求高远的名声,他们的根本目的在哪里呢?最终是为了富贵。追求富贵,是人的本性,是不用学习就想追求的。
所以,以农业致富为上等,以商业致富次之,以奸猾致富最卑鄙。如果没有隐士的操行,长期处于贫困之中,还侈谈仁义,这种人也够可耻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