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 答司马谏议书/ 王安石

选自《临川先生文集》卷七十三(《王安石全集》第6 册,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年版)。

司马谏议,指司马光(1019—1086),字君实,陕州夏县(今属山西)人,北宋政治家、史学家。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,写信给王安石反对变法,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。

某启:昨日蒙教,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,而议事每不合,所操之术多异故也。虽欲强聒,终必不蒙见察,故略上报,不复一一自辨。重念蒙君实视遇厚,于反覆不宜卤莽,故今具道所以,冀君实或见恕也。

注释

﹝某〕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。

﹝蒙教〕承蒙您赐教(指来信)。

﹝游处(chǔ)〕同游共处,交往。

﹝每〕常常。

﹝所操之术〕指所持的政治主张。操,持。术,方法、主张。

﹝不蒙见察〕不能被(您)理解。

﹝故略上报〕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。司马光因反对新法,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,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。王安石收到信后曾写了一封短信回复,即此处说的“略上报”。

﹝辨〕同“辩”,分辩。

﹝重(chóng)念〕又考虑到。

﹝视遇〕看待,对待。

﹝反覆〕指书信往返。

﹝具道所以〕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。

盖儒者所争,尤在于名实,名实已明,而天下之理得矣。今君实所以见教者,以为侵官、生事、征利、拒谏,以致天下怨谤也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,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,以授之于有司,不为侵官;举先王之政,以兴利除弊,不为生事;为天下理财,不为征利;辟邪说,难壬人,不为拒谏。至于怨诽之多,则固前知其如此也。

注释

﹝尤在于名实〕特别在于名和实(是否相符)。

﹝天下之理得矣〕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。

﹝侵官、生事、征利、拒谏〕这都是司马光信上指责的话。意思是,王安石变法,添设新官,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;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,生事扰民;设法生财,与民争利;朝中有反对的意见,拒不接受。征,求。

﹝以谓〕以为,认为。

﹝受命于人主,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,以授之于有司〕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,议订法令制度,又在朝廷上修正,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(去执行)。人主,君主。

﹝不为〕不是,不算。

﹝举〕施行。

﹝辟邪说,难(nàn)壬人〕批驳不正确的言论,排斥巧辩的佞人。辟,批驳。难,排斥。壬人,善于巧言献媚、不行正道的人。

﹝前〕预先。

人习于苟且非一日,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、同俗自媚于众为善,上乃欲变此,而某不量敌之众寡,欲出力助上以抗之,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?盘庚之迁,胥怨者民也,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;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,度义而后动,是而不见可悔故也。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,未能助上大有为,以膏泽斯民,则某知罪矣;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,守前所为而已,则非某之所敢知。

无由会晤,不任区区向往之至!

注释

﹝苟且〕得过且过,没有长远打算。

﹝恤〕顾念,忧虑。

﹝同俗自媚于众〕附和世俗,向众人献媚讨好。

﹝汹汹然〕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。

﹝盘庚之迁〕商王盘庚为了巩固统治、躲避自然灾害,将国都迁到殷(今河南安阳)。

﹝胥怨〕相怨,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。

﹝非特〕不仅。

﹝度(dù)〕计划。

﹝度(duó)义而后动〕考虑到(事情)适宜就采取行动。义,适宜。

﹝是〕认为正确。

﹝可悔〕值得反悔的地方。

﹝膏泽斯民〕施恩惠给人民。

﹝不事事〕不做事,无所作为。前一个“事”是动词,办(事)。

﹝无由会晤,不任区区向往之至〕没有缘由见面,内心不胜仰慕至极。这是古代书信的套语。不任,不胜。区区,小,用作自称的谦辞。

魏征和王安石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,一位以敢谏善谏著称,一位以主持变法知名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是唐太宗贞观十一年(637)魏征的奏章,劝谏皇帝居安思危、善始虑终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是宋神宗熙宁三年(1070)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,逐一反驳对方所加罪名,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。两篇文章行文简洁,说理严谨,理足气盛。诵读课文,把握其主要观点,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,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,学习其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。

《谏太宗十思疏》写于唐王朝国力上升的阶段,侧重建议君主如何“守成”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写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时代,强调臣子如何帮助君主“除弊”。课外搜集相关资料,了解文章写作的背景,从课文的论述出发,与同学探讨“创业与守成”“善始与克终”“墨守成法与因时而变”“同俗媚众与坚持自我”等问题。

古汉语很多实词的义项往往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或其他词汇中,比如“永保无疆之休”的“休”,与“休戚”的“休”同义;“能克终者盖寡”之“克”,其义项仍保存在成语“克勤克俭”中。联系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词语,有时可以帮助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