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 五代史伶官传序/ 欧阳修

选自《新五代史·伶官传》(中华书局2000 年版)。

《新五代史》是二十四史之一,记载907 年至960 年间后梁、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五代的历史。

本文是《新五代史·伶官传》开头的短序。古称演戏的人为伶,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作伶官。

呜呼!盛衰之理,虽曰天命,岂非人事人的作为哉!原推其根本庄宗后唐庄宗李存勖(885—926),五代后唐王朝的建立者,923 年至926 年在位之所以得天下,与其所以失之者,可以知之矣。

世言晋王李存勖之父李克用,沙陀部人(他的父亲姓朱邪,名赤心,有功于唐朝,赐姓名为李国昌),因出兵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,受封为晋王 之将终也,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:“梁,吾仇也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。梁,黄巢部将朱温,投降唐朝,赐名全忠,受封为梁王。唐僖宗时,他设计谋杀李克用,李克用也屡次上表请求讨伐他。李克用曾长期与朱温交战 ;燕王吾所立刘仁恭本来是幽州将领,借李克用的势力夺取幽州,任卢龙节度使。后来刘仁恭归附朱温,他的儿子刘守光开始称燕王,后来称帝。这里称刘仁恭为燕王,是笼统的说法。,契丹与吾约为兄弟李克用和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订立盟约,结为兄弟,希望共同举兵攻打朱温。后来阿保机背盟,派人和朱温通好,而皆背晋以归梁。此三者,吾遗恨也。与尔三矢,尔其副词,表示祈使语气无忘乃父之志!”庄宗受而藏之于庙。其后用兵,则遣从事官名,这里泛指一般属官以一少牢羊、猪各一头。古代祭祀用牛、羊、猪各一头叫“太牢”,用羊、猪各一头叫“少牢”。牢,祭祀用的牲畜告庙天子或诸侯遇出巡、战争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,请其矢恭敬地取出他父亲(留下)的箭。请,敬辞,用以代替某些动词,表示恭敬、慎重,盛以锦囊,负而前驱,及凯旋而纳之把箭收藏(在祖庙里)

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用绳索捆绑着刘仁恭、刘守光父子。911 年,刘守光自称大燕皇帝。913 年,李存勖派兵攻破幽州,俘获刘仁恭及其族人;刘守光逃到沧州,仍被捕获。父子都被处死。系,缚。组,丝带、丝绳,这里泛指绳索,函梁君臣之首用木匣子装着后梁皇帝、大臣的头。923 年,后唐军队攻入开封。后梁末帝朱友贞命令部将皇甫麟杀死自己。皇甫麟杀了末帝,随后自杀。函,匣子,这里用作动词,用匣子装,入于太庙,还矢先王,而告以成功,其意气之盛,可谓壮哉!及仇雠chóu仇人。雠,与“仇”同义已灭,天下已定,一夫夜呼,乱者四应一个人夜里呼喊,作乱的人四方响应。926 年,屯驻在贝州(今河北清河)的后唐军士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,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,攻入邺都(今河南安阳)。邢州(今河北邢台)、沧州(今属河北)驻军相继叛乱,仓皇东出,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,君臣相顾,不知所归,至于誓天断发,泣下沾襟皇甫晖作乱以后,李存勖从洛阳往东逃,到了万胜镇(在今河南中牟),听说李嗣源(李克用养子,当时已叛变)已经占据大梁(今河南开封),只好命令军队返回。一路上士兵叛逃,失散了一半。至洛阳附近,置酒痛哭。诸将一百多人相对号泣,都截断头发,放在地上,表示誓死以报,何其衰也!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?抑或者,还是考察,探究其成败之迹,而皆自于人欤都出自人的原因吗 ?《书》曰:“满招损,谦得益语出《尚书·大禹谟》。原句是“满招损,谦受益”。”忧劳可以兴国,逸豫安乐。指李存勖喜好音律,宠用伶人,以至自傅粉墨,与伶人共戏于庭 可以亡身,自然之理也。

故方其盛也,举全,整个天下之豪杰,莫能与之争;及其衰也,数十伶人困之伶人郭从谦趁李嗣源攻占大梁,李存勖众叛亲离之际,起兵作乱。李存勖率兵抵御,被乱箭射死,而身死国灭李存勖死后,李嗣源即位(即后唐明宗),群臣中有人劝他自建国号,此事虽未实行,但是庄宗死后,李克用嫡亲子孙都被杀,也可以说是“国灭”,为天下笑。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极小的事。忽,一寸的十万分之一。微,一寸的百万分之一,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所溺爱的人或物。溺,沉湎、无节制,岂独伶人也哉?

历史上有一些朝代,“其兴也勃焉,其亡也忽焉”(《左传》),如秦朝,如五代之后唐,其速亡的历史教训令后人感叹不已,常引以为鉴。《过秦论》和《五代史伶官传序》两篇文章,分别对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进行总结,得出了各自的结论。阅读课文,注意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,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写作意图。


《过秦论》铺陈历史,形成对比和反差,水到渠成得出结论;《五代史伶官传序》纵说盛衰之理,却从一个细微的角度切入。《过秦论》以赋体写史论,多用夸张、对比,通篇一气贯注,气势充沛,铺张扬厉;《五代史伶官传序》以散体写史论,文字平易晓畅,简洁生动,感慨遥深。两种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和论述风格各具特色,须反复诵读,细加体会。


在现代汉语中,名词一般不作状语,但在古汉语中,名词作状语的现象时有出现。如“天下云集响应,赢粮而景从”中的“云”“响”“景”,均为名词作状语,意为“像云一样(集合)”“像回声一样(回应)”“像影子一样(跟随)”。从课文中再找一些例子,体会这种用法的特点。


背诵《过秦论》。

Pages from 百衲本二十四史.五代史記.06.pd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