单元研习任务
一 为实现“中国人民站起来”这一梦想,中华民族经历了艰苦的探索,无数革命志士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,不屈不挠,奋勇抗争。本单元课文展现了民族复兴伟大而艰难的历程,讴歌了革命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意志坚定、不畏艰险、真诚善良、无私奉献等优秀品质。阅读课文,说说文中是如何展示这些优秀品质的,分组讨论当下阅读优秀革命文化作品的意义。
二 以革命理论说服人,以英雄形象打动人,以崇高精神鼓舞人,是优秀革命文化作品的特点。阅读本单元作品,完成下列研习任务。
1. 《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》这篇讲话,观点鲜明,态度坚决,铿锵有力,表现出毛泽东的豪情、自信和睿智。文中运用了较多表示强调的词语(如“决无”“必然”“从来”等)和判断句(如“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”等)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。朗读全文,体会这些词语和句式的表达效果。
2. 本单元的作品,既抒发了深沉的情感,又表现出理性的思考。选择一篇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作品,体会作者是如何将感情抒发与理性表达结合在一起的,进行小组研讨。
三 很多革命先辈和英雄模范为了人民为了理想信念无私奉献、英勇牺牲,他们的事迹却并不广为人知,你的家乡也许就有这样的英雄。以班级为单位,参观访问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革命历史遗迹,并查阅资料,搜集、积累相关素材,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。可以写人物素描、事迹简介、人物通讯等,也可以根据基础材料创作小说、诗歌、散文、戏剧等。写完后与同学交流,并以“家乡的英雄”为主题,合作编辑文集。
材料的积累与运用
叙述事情,描写人物,说明事理,论述观点,都要运用具体的材料,不能空谈。写作文如同盖房造屋,既要有好的设计框架,也要有合适的材料。
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”,说的是个人阅读积累和作文的关系。书籍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,对善于积累的人而言,是取之不尽的作文源泉;很多经典作品,常读常新,能不断给人们新的启示,使我们获得属于个人的发现。
作文材料也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。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,有积累素材的习惯,就不愁笔下无物。《县委书记的榜样——焦裕禄》就是作者在占有大量素材的基础上,精心选择典型材料而写成的一篇优秀通讯。只要做生活中的“有心人”,即使走进一条很平常的街道,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,发现有趣的文化现象,甚至观察到社会的各种经济形态。要积累一些新的、属于自己的材料,不能依赖“公用材料库”。在考场作文中,成千上万的学生不约而同地写“哥白尼”“牛顿”“爱迪生”,就连表述的语句也相似甚至雷同,那样的作文很难展现个人独特的思维品质。
材料一定要真实可靠。如果材料不够严谨甚至不真实,即使你的认识是积极的,也可能因言害意。有些经常被人引用的材料,辗转流传,已失去原貌,一定要核对鉴别;如果找不到出处,没有把握,应当果断放弃。
有了高质量的材料,还要注意恰当使用。如聂荣臻《大战中的插曲》中全文收录致日本官兵的信,使这篇回忆录有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意义和政治高度。材料运用恰当,能深化文章主旨,引导读者思考,收到“四两拨千斤”的效果;反之,再好的材料,如果运用不当,与观点、主旨偏离,只会导致文章结构松散凌乱,令人不知所云
要结合历史背景研读作品,
理解作品内涵,
感受作品中洋溢的革命豪情和建设热情,获得崇高的体验;
把握不同体式作品的风格特点,
学习其写作技巧,海德格尔说,“同样使用石料,石匠消耗石料,雕塑家却保存了石料”。
欣赏富有时代特征的表达艺术。
在西方最早提出“崇高”概念的是罗马帝国时期希腊修辞学家朗吉弩斯(CasiusLonginus.约213—273),他在《论崇高》中提出:崇高是“伟大心灵的回声”。
其得於陽與剛之美者,則其文如霆,如電,如長風之出谷,如崇山峻崖,如決大川,如奔騏驥;其光也如杲日,如火,如鏐鐵;其於人也,如馮高視遠,如君而朝萬眾,如鼓萬勇士而戰之。其得於陰與柔之美者,則其文如升初日,如清風,如云,如霞,如煙,如幽林曲澗,如淪,如漾,如珠玉之輝,如鴻鵠之鳴而入廖廓⋯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