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 登泰山记/ 姚鼐
选自《惜抱轩诗文集》卷十四(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版)。
姚鼐(1732—1815),字姬传,桐城(今属安徽)人,清代散文家。
泰山之阳,汶水西流;其阴,济水东流。阳谷皆入汶,阴谷皆入济。当其南北分者,古长城也。最高日观峰,在长城南十五里。
注释
〔汶(wèn)水〕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,向西南流经泰安。
〔济(jǐ)水〕发源于河南济源西王屋山,东流到山东入海。
〔阳谷〕山南面山谷中的水。
〔当其南北分者〕在那(阳谷和阴谷)南北分界处的。
〔古长城〕古代的长城,指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,古时齐鲁两国以此分界。
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,自京师乘风雪,历齐河、长清,穿泰山西北谷,越长城之限,至于泰安。是月丁未,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。四十五里,道皆砌石为磴,其级七千有余。泰山正南面有三谷。中谷绕泰安城下,郦道元所谓环水也。余始循以入,道少半,越中岭,复循西谷,遂至其巅。古时登山,循东谷入,道有天门。东谷者,古谓之天门溪水,余所不至也。今所经中岭及山巅,崖限当道者,世皆谓之天门云。道中迷雾冰滑,磴几不可登。及既上,苍山负雪,明烛天南。望晚日照城郭,汶水、徂徕如画,而半山居雾若带然。
注释
〔以〕在。
〔乾隆三十九年〕公元1774 年。乾隆,清高宗的年号(1736—1795)。
〔乘〕这里是“冒”的意思。
〔齐河、长清〕清代县名,今属山东。
〔限〕界限。
〔是月丁未〕这个月的丁未日(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)。
〔朱孝纯子颍(yǐng)〕朱孝纯,字子颍。当时是泰安府的知府。
〔磴〕石阶。
〔环水〕水名,又名“梳洗河”。郦道元《水经注·汶水》:“又合环水,水出泰山南溪。”
〔循以入〕顺着(中谷)进山。
〔道少半〕路不到一半。
〔中岭〕山名,又名“中溪山”。
〔崖限当道者〕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。限,门槛。
〔云〕助词,无实义。
〔几(jī)〕几乎。
〔苍山负雪,明烛天南〕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,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。负,背。烛,照。
〔城郭〕指城市。
〔徂徕(cúlái)〕山名,在泰安城东南。
戊申晦,五鼓,与子颍坐日观亭,待日出。大风扬积雪击面。亭东自足下皆云漫。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,山也。极天云一线异色,须臾成五采。日上,正赤如丹,下有红光动摇承之,或曰,此东海也。回视日观以西峰,或得日或否,绛皓驳色,而皆若偻。
亭西有岱祠,又有碧霞元君祠。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。是日观道中石刻,自唐显庆以来;其远古刻尽漫失。僻不当道者,皆不及往。
山多石,少土。石苍黑色,多平方,少圜。少杂树,多松,生石罅,皆平顶。冰雪,无瀑水,无鸟兽音迹。至日观数里内无树,而雪与人膝齐。
桐城姚鼐记。
注释
〔居〕停留。
〔戊申晦〕戊申日月底这一天。晦,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。
〔五鼓〕五更。
〔日观亭〕亭名,在日观峰上。
〔漫〕弥漫。
〔稍〕逐渐。
〔樗蒱(chūpú)〕古代的一种博戏,这里指樗蒱所用的掷具,长形而末端尖锐,立起来像山峰。
〔极天〕天边。
〔采〕同“彩”。
〔丹〕朱砂。
〔东海〕泛指东面的海。这里是想象,实际上在泰山顶上并不能看见东海。
〔或得日或否〕有的被日光照着,有的没有被照着。
〔绛皓(hào)驳色〕或红或白,颜色错杂。绛,大红。皓,白。驳,杂。
〔偻〕脊背弯曲的样子。引申为鞠躬的样子。日观峰西面诸峰都比日观峰低,所以说“若偻”。
〔岱祠〕东岳大帝庙。
〔碧霞元君〕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。
〔行宫〕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。
〔显庆〕唐高宗的年号(656—661)。
〔漫失〕模糊或缺失。
〔圜〕同“圆”。
《赤壁赋》和《登泰山记》都是古代写景抒情的名篇,在读通、读懂的基础上,体会两篇文章中景与情的关系。
《赤壁赋》通过铺陈、排比形成整饬之美,要反复诵读,逐步领会。文章写景充满诗情画意,并采用“主客问答”的说理方式,逐层阐述作者的观点,思想认识逐步深化。阅读时要注意梳理文中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,抓住文章写景、抒情、说理完美融合的特点,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。
《登泰山记》全文不到五百字,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。文章善于取舍,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,描写、叙事简洁明快,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这些特点。我国古代还有不少写景、记游名篇,如王勃《滕王阁序》、王禹偁《黄冈竹楼记》、徐霞客《游天台山日记》等,可以找来阅读、比较。
我们读古代诗文,有必要了解一些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,包括纪年、纪月、纪日和纪时。拿纪年来说,干支纪年和年号纪年是最常见的两种方法,前者如“壬戌之秋”,后者如“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”。纪日,除了常见的干支纪日(如“是月丁未”),有些日子在古代还有特殊的名称,如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“晦”。有兴趣的同学,可以从这两篇文章或此前学过的课文中,整理一些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。
背诵《赤壁赋》。